最後更新日期 2023 年 3 月 16 日
想開始投資比特幣卻看不懂網路上專有名詞氾濫的教學文章?本系列文章將詳細解釋比特幣投資前必須了解的20個名詞,讓你閱讀比特幣投資教學文章時不再煩惱!上篇將專注於基礎篇,包含基本的名詞介紹以及進行比特幣交易時會看到的一些名詞。下篇(撰寫中)則會介紹一些期貨現貨、槓桿投資之類的進階交易名詞。
基礎名詞
虛擬貨幣/加密貨幣
虛擬貨幣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實體的貨幣,它們只能以數位的方式儲存在電腦裡。而相對的,由國家發行的,能實際拿在手中拿去店家和攤販的貨幣則稱為法幣。虛擬貨幣涵蓋的範圍很廣,從比特幣、乙太坊到在Line上購買貼圖時用的Line Point到遊戲儲值常常用的MyCard、GASH等等都在虛擬貨幣的範疇。
加密貨幣則是指經過密碼學保護的虛擬貨幣。加密貨幣目前的主流採用非對稱式加密。非對稱式加密可以想像成每個人都有一個鎖和一把鑰匙,通訊時就把自己的鎖給對方,請對方把傳來的訊息用鎖鎖上,而被鎖起來的內容只有透過自己手上的鑰匙才能解開,藉此讓其他人無法得知通訊的內容。加密貨幣常見的比特幣、乙太坊等等。加密貨幣是虛擬貨幣的一種,但虛擬貨幣不一定是指加密貨幣。

主流幣/穩定幣
主流幣就是指(加密貨幣)幣圈中大部分人所認可的貨幣。而這個判斷標準通常是以貨幣幣價的排名進行決定。因為加密貨幣的幣價並不像法幣一樣穩定。例如比特幣的價格2021年2月8日單日就從3萬8飆漲到4萬3;2月23日又從5萬4急遽跌回4萬6。而通常,受到愈多人認可的主流貨幣其價值也愈高,因此我們能透過觀察幣價排行判斷主流貨幣的種類。常見的主流貨幣有比特幣(BTC)、乙太坊(ETH)、Swipe(SXP)等。

穩定幣與傳統的加密貨幣有點不同,它們的幣價並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它們選擇將幣價錨定在與法幣等值的價格。例如目前流通率最高的穩定幣:泰達幣(USDT)就將其價格設定與美金等值。穩定幣的優點在於其價格浮動極低,因此常常被當成法幣與加密貨幣的橋樑。例如我在[比特幣投資教學]中開設的天地單就是使用BTC/USDT交易對,利用比特幣的價差賺取泰達幣。當我想把賺到的利潤(泰達幣)轉回台幣時,我不用擔心它的價格突然跌個20%導致我換到的台幣變少,因為泰達幣的匯率永遠等於美金的匯率。相對的,如果我是賺取比特幣,想把利潤換回台幣時就有可能遇到2月23日的暴跌導致我的實際利潤降低。
交易所相關
交易所
如同股票交易有證交所,交易加密貨幣也會透過交易所進行。不同於有政府做擔保的證交所,加密貨幣交易所通常是各自為政,也因此交易所詐騙案件層出不窮。想開始進行加密貨幣交易,交易所的選擇會是你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隨意聽信網路宣傳將錢投入來路不明的交易所很可能會讓你血本無歸。這裡也順便推薦幾個小郡正在使用的交易所:MAX、ACE、BitoPro。這三個交易所是目前台灣最知名、最多人使用的交易所,其中MAX和ACE分別有遠東銀行以及凱基銀行的信託,更能保證用戶資金的安全。
入金/出金、入幣/出幣
這幾個概念其實並不困難。這四個名詞可以拆分成「出、入」以及「金、幣」的組合。首先我們來講「出、入」。在講出、入的時候的基準是交易所。也就是說,今天你將錢從交易所中拿出就是屬於「出」的部分;將錢存入交易所就是「入」的部分。如果你今天將錢從交易所A轉到交易所B,那就代表你從交易所A「出」,並在交易所B「入」。
而「金、幣」的部分則是指錢的單位。如果是法幣(也就是新台幣、美金等)就是「金」;如果是加密貨幣(比特幣、乙太坊、泰達幣等)就是用「幣」。也就是說,如果今天從交易所把台幣轉到你的銀行,就可以說是從交易所「出金」;如果將比特幣從交易所A轉到交易所B,就代表你從交易所A「出幣」,並在交易所B「入幣」。
當然,這些名詞命沒有被明確地規範,有些交易所也沒嚴格去區分「金、幣」的差別。例如MAX交易所的入金同時代表著入金和入幣,BitoPro也將出金和出幣統稱為提領。

收款地址
每個交易所都會給用戶自己獨有的收款地址(每種幣都不同)。這些地址可以視為銀行帳號,每次要將貨幣傳入交易所時就要提供收款地址給對方。舉個例子,假設要將比特幣從交易所A轉到交易所B時,就要將交易所B的比特幣收款地址提供給交易所A出幣。
Maker/Taker
通常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時候會有兩種角色:Maker和Taker。Maker是掛單者;Taker是吃單者。假設今天小郡打算以40000 USDT/BTC的價格賣出0.03 BTC,欣欣看到小郡的單後決定跟小郡交易。在這場交易中,小郡就是Maker的角色,欣欣則是Taker的角色。
那為什麼要分成兩種角色呢?因為通常交易所對Maker和Taker收的手續費是不同的。以ACE交易所為例,在加密貨幣的交易中,Maker收的手續費為0,Taker的手續費則為0.1%。通常Taker的手續費會比Maker手續費還高,因為兩個角色會直接影響到交易所的交易深度,而交易深度則是衡量交易所的價值之一。
